企业都有产品开发部门,研发部门搞研发,研发出来再给营销部门去卖。这就是一般的产品开发次序,是不是感觉很熟悉?是不是你就是这样开发产品的?
那就对了,所以今天才有了这篇文章,给你一个反过来的产品开发思路。
那么,这个思路是什么?
要先搞广告创意,再搞包装设计,最后落实产品开发。
要先搞广告创意,再搞包装设计,最后落实产品开发。
要先搞广告创意,再搞包装设计,最后落实产品开发。
重要的事情说三遍!
这个产品开发思路的本质是:先营销,后开发。
如何做?
1、产品的本质
产品的本质是什么?
产品的本质是购买理由。
这句话也是有依据的,基于罗瑟·瑞夫斯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提出一个经典理论——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(USP),即“独特销售主张”理论。
现在,我们知道了产品的本质就是“购买理由”,那么,我们做产品开发的一切工作,就由这个“购买理由”开始。
“购买理由”是什么?
“购买理由”就是一句话,甚至一个词。
举个栗子:
美国大选,奥巴马的词语是“change”,人们需要改变;
而希拉里的词语是“experience”,她当了八年总统夫人,比奥巴马有经验;
为什么最后美国人“buy”奥巴马,而不是希拉里?
希拉里犯的第一个错,是在竞争中,眼光没有盯住顾客,而是盯着对手。
奥巴马盯住顾客,顾客需要改变,我带来改变;
希拉里盯住奥巴马,奥巴马没有经验,我比奥巴马有经验;
所以,希拉里的口号每喊一遍,就分一半注意力给奥巴马——“我比奥巴马有经验”。(ps:你怕是竞争对手派来的间谍吧?)
希拉里的第二个错误,就是没有用召唤词语去征战,浪费了资源。
从图片可以看出,奥巴马去到哪里都是把这个“change”放在台面上,有行动,有命令,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会“buy”奥巴马。
这就是词语的威力,优秀的词语或者logo都带有命令式,甚至大家都会按照指令行事。如红绿灯。
个人浅见,一切的广告创意都可以借鉴“红绿灯”的逻辑。
回到正题,从美国大选的案例,我们可以把“购买理由”的要素拆解一下:
- 词语 / 句子(奥巴马的“change”)
- 使用价值(奥巴马带来的改变)
- 行动指令(想要改变,就选择奥巴马)
所以,这个“change”就达到了“红绿灯”的效果,能让人按照指令去做出选择。这就是“购买理由”的意义。
产品的本质是“购买理由”,是我们这个产品开发思路的基础。
2、产品开发新思路
前面说了产品的本质是“购买理由”,产品开发是从广告创意开始,设计产品包装,最后才是去开发符合这个“购买理由”的产品。
举个晨光文具的栗子:
首先,要定义产品,笔是什么?
用于普通写字的笔叫“工具”。
3000块买的别在衬衣口袋,露出那颗白星的万宝龙笔叫“道具”。
而晨光主打的那些花花绿绿的笔叫“玩具”,是孩子们唯一可以“合法”花零钱频繁购买的“玩具”。
所以,晨光笔的“购买理由”就是——书写玩具。
基于这个认识,晨光文具就有了一个广告创意定位:“书写创意”,晨光要做全世界最有创意、最时尚的笔,要占领“书写创意”的独特定位。
基于这个广告创意,晨光文具就注入创意设计的力量,并和孔子文化结合去设计产品包装,最后开发出符合这个“购买理由”的“孔庙祈福考试笔”。
最后的话
今天的文章是简单介绍一种产品开发思路,具体的关于“购买理由”,广告创意,包装设计和产品开发,都有一些讲究,以后会有文章详说。
相对于先调研后营销的思路,新的产品开发是怎样的?
- 先找到产品的“购买理由”,可能是一个词语,也可能是一个句子。
- 基于这个“购买理由”,去设计广告创意和产品包装。
- 最后,开发满足以上条件的产品。
企业战略、营销战略、品牌战略、产品开发、产品命名、品牌设计、包装设计、广告创意等等,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件事。
把这些事分割成不同阶段,不同团队,不同部门完成,这就是脱离本质,更何谈做好。
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feimiaomiao.com/hangye/14251